笔趣阁

布丁阅读>唐朝一书生 > 第34章 我教你造反怎样(第1页)

第34章 我教你造反怎样(第1页)

颍水河畔,寒风卷着枯叶打旋。张守义拄着枣木拐杖,望着数里外的清风山,喟然长叹:“想不到苏氏门风,竟堕落到如此地步。”

在李佑的搀扶下,二人先至苏氏宗祠,拜祭先祖。而后又前往苏氏祖宅,张守义郑重取出那本泡水的《四书集注》,以清风书院先生的身份,要求面见族长。换作往日,这般关乎族规教化的大事,族长定会亲自过问,可今日,他们连管家都未能见到。只被家仆引至小厅,草草询问经过后,便被告知等候消息。

族中子弟损毁圣贤书,欺凌同窗致其疯癫,家长还敢大闹书院——搁在从前,早该召集族老共议惩处。可如今,张守义喝干一杯凉茶,便被客气地请了出来,苏氏根本无意理会此事。

张守义转头望向颍水与支流交汇处,那里矗立着一座“双忠坊”,乃是苏氏先祖官至宰辅时所立。他冷笑道:“颍上苏氏,文运凋敝,仕途黯淡,果非偶然。”

李佑见先生伫立良久,终于忍不住开口:“先生已有计策了吧?”

“你怎知?”张守义反问。李佑分析道:“若先生尚无对策,此刻早该心急如焚地返回书院,哪会在此处静观?况且,特意留下学生,想必这计策需要我们去施行。”

“聪慧过人。”张守义赞许地点头,又面露犹豫,“只是我还在斟酌,是否要行此险招。”

“既是险招,想必是下策?”

“上策当是说服苏氏族老,依家规处置此事,哪怕只是做做样子……”张守义摇头叹息,“谁能料到,他们竟连表面功夫都不愿做!”

李佑思索道:“宗族支脉庞大,各有田产营生,人心难齐。族长令不出户,久而久之,自然懒于管事。”

张守义席地而坐,将拐杖横放膝前,忽然问道:“李佑,你可知为师是哪里人?”

“听口音,像是山东?”

“辽东。”张守义望着缓缓流淌的颍水,目光深邃。

李佑惊讶道:“那先生的老家……”

“早被胡虏侵占,家人也都没了。”张守义陷入回忆,“辽东士人,多出自将门,我也算将门之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一介书生,沦为流民。咸通年间,郑公畋署理户部、工部、兵部事务……”

“郑公畋?”李佑忍不住打断,“可是那位以诗名动长安,又平定庞勋之乱的郑相?”

张守义点头:“正是。彼时他身兼三部侍郎,总揽军政钱粮。广明之乱后,郑公受命经略河东,我便投奔其帐下。我一介书生,不过略通地理,有幸做了郑公的幕僚。可惜啊,能做事的人,终究敌不过朝堂倾轧。”

李佑心中震撼,眼前这位看似普通的老学究,竟曾是朝廷重臣的幕僚。

“我追随郑公不足半载,他便被夺了经略之职。无过无罪,只因有人进谗言,说他‘畏敌如虎’。召回长安后,又被卷入党争,贬去东都养老。”张守义苦笑,“郑公主张收缩防线,积蓄力量。我乃辽东人,何尝愿弃故土?可那时的辽东,百姓十不存一,土地荒芜,收复又有何用?防线拉得过长,反倒处处受敌,徒耗国力!朝堂那些人,怎会不懂‘守如缩拳,攻如击掌’的道理?不过是怕担‘弃土’的罪名罢了。”

李佑叹道:“懂了便是罪过,不懂才能明哲保身。”

“你小小年纪,竟能看透这些。”张守义目光灼灼,“郑公蒙冤辞官时,还不忘为我谋出路,修书举荐我来颍水苏氏任教。否则,我这把老骨头,早饿死在东都街头了。”

李佑心中疑惑,不知先生绕了这么大圈子,究竟所为何事。

“今日那恶妇闯山长室,唯有你挺身而出。”张守义突然道,“男儿在世,可无钱无权,可无才学,但不可无担当。你既有担当,又存仁义,难得,难得!”

李佑谦逊道:“苏少爷(苏如鹤)也站出来相助了。”

“他是出于江湖义气,见你挡在前面,才跟着护你。若无人阻拦,那恶妇定会记恨于你。”张守义话锋一转,“你可知兵法首要是何?”

“孙子云:‘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错!”张守义抚掌而笑,“今日我们便要‘攻敌之必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