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代都行秦政法嘛,秦朝之後就是这样了。]
[我以前就想当个里正来着。]
[我就不一样了,我想当个县令。]
[梦想这麽卑微的吗?我想当皇帝诶!]
[那你想吧。]
[谁不想呢?後宫佳丽三千,喜欢美人~]
[童年女神张小丽。]
[?这谁呀?]
[胡图图的妈妈呀!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武林第一美银~]
[……]
[人家的女神是小美美啦~]
[我喜欢东方铁心,她好美呀!]
[看第二部了没?真是毁我童年。]
[没敢看,说起来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嗑cp了。]
[美羊羊×喜羊羊丶南宫问天×东方铁心丶图图×小美丶红果果×绿泡泡丶小美美×泡泡丶蝴蝶小妖精×葫芦娃丶米妮×米奇丶黛西×唐老鸭这样子?]
[暴露年龄了哈。]
[感觉混入了什麽奇奇怪怪的东西]
[北冥雪×南宫问天才对,东方铁心是我的!]
[该说不说那是个种马文改编的。]
[啊不!闭嘴!知道不能说就不要说!]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弘历看得满脸懵,但他还是能看懂一部分的,不过能看懂的那一部分让他的心情不是很好。後世没皇帝就没皇帝吧,总是把皇帝挂在嘴边,前边说刺杀皇帝为了诛九族就罢了——後世之人说不定连九族具体是哪些人都不知道,诛九族也不是阖族诛杀的——这里又有人嚷嚷着要做皇帝,皇帝是那麽好做的吗?
【大大小小的框架有了,就该填血肉了,骨头架子很健康,血肉也要很健康,所以要对官吏进行考察审核,这里有个专业名词叫做“考课”,考试的“考”,讲课的“课”。光考试还不行,隋朝从根儿上就开始选优秀的血肉,管你是一品大员还是九品芝麻官,只要你是有品级的地方官,就都要由吏部任免,每年年终需要到中央“上考课”,因为这麽多地方官员都去中央,就跟上朝赶集一样,所以被称为“朝集”。】
[太形象了,有那味儿了]
[拎着行李包袱款款的去中央赶集~]
[这要是离得远了岂不是半年都在路上?]
[地方官员都去中央了那政务怎麽办?]
[古代不像我们现在事儿这麽多的。]
[是吗?]
唐,贞观十年(636)。
李世民对考课制度非常关注,但天幕只是略微点了点,令他有些失望。大唐的考课制度承袭于隋朝,随着大唐疆域扩大,考课制出现了天幕所说的某些问题,已经不再适用,亟待修改完善[3]。
【大家印象里地方官员是三年一届,到了三年之期就要换地方,这个制度规定最早就是源于隋朝,而且隋朝更加严格,我们看的那些电视剧里很多胥吏都很可恶,官员到任之後得先把当地的小吏给压服,压不住的就要和他们合作,不然这三年别说有所作为了,那些胥吏会让官员寸步难行,这种情况在隋朝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隋朝规定州县佐吏不许用本地人,就跟官员一样三年必须更换,不能连任。】
[皇权不下县,光把小吏压服了也没用,本地的豪强大族才是难搞的。]
[当官儿的到了地方上就可着和地头蛇斗吧。]
[所以得带师爷,不然光自己要忙死。]
[我印象里官员三年一换是宋朝的,还怪早呢。]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大秦地方官员与此类似,也是由中央任免丶任期有限,所以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皇权不下县”,大秦的县级别较高,但再往下定然不会幸免。黔首愚昧,上官说什麽便是什麽,老秦人世代遵秦律,问题倒是不大,可是六国旧地的糟糕情况可想而知。
嬴政缺人,尤其缺通习秦律的小吏和忠于大秦的基层官员,但此事急不来,待科举结束,六国旧人可以填补一部分空缺,更多的嬴政还是希望从老秦人中选拔。
汉,建武十七年(41)。
刘秀愤愤不平,早在宣帝年间地方官员就以三年为期了,只是近来有些混乱,颇有些再次回归“久任”的苗头。
可惜他力有不逮,不太能抽出手来拨乱反正,说到底还是世家豪强势力过于强盛了,天幕道出他所作所为的含义後,那些豪族更加警醒了些,尽管他也没准备再做什麽,他们的反应还是让他难安。
隋,开皇二十年(600)。
杨坚深吸一口气,皇权不下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啊,秦皇汉武迁富户豪强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规定地方佐吏不取用本地人已经是极限了,保长丶里正丶党长这些和百姓息息相关的再任用外地人就过了,此事无解啊!
【当然了,我们说到这个规定的时候不往後比,要往前看,秦汉的时候地方官有自聘僚属的权利,不说大家最熟悉的三国了,就说汉朝的征辟制,我们上一题才说过,皇帝征聘为“征”和府州郡辟除为“辟”,这个“辟”就能说明地方官员任命僚属的权力。身为领导的你会真心实意愿意任命提拔死对头当你的属下吗?那必然不可能啊,肯定是看的顺眼的丶利益统一的,这样就很容易拉帮结派,相当容易助长当地豪强的气焰。所以隋朝规定地方官员三年一届丶不能连任并且异地制对防止本地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权非常有效,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当官儿还怪难的。]
[当个好官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