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对这样的东西确实瞧不上眼,不过是一种好用点的肥皂而已,这种东西宋朝就有了,算不上稀奇。
相比之下,他更在意武器和能够取代畜力的车辆。
他随意地挥了挥手,示意侍卫继续暗中监视,随后就把这件事搁置一旁。
第二天,李伟依旧前往兵仗局。
经过多次试验,方建宝和工匠们偶然间制出了一批合格的弹簧钢。
将其装在燧发枪上后,虽然无法确保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但失败的情况已大大减少。
李伟终于舒了一口气,觉得这个东西勉强可以交差了,于是让方建宝制作了一批样品,打算给皇帝展示。
安排完这些事情后,向朱元璋汇报了一下,李伟又带着新做的香皂来到集市。
经过几次实践,他已经变得非常熟练,速度也快了许多。
更重要的是,有些环节可以提前让小青准备,这样节省了不少时间。
再次来到集市,李伟按原样摆好摊位。
创业之初总是困难重重,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就能租个铺面了。
今日的生意明显好转,之前询问过的人中今天有不少人都试着购买了一些。
由于李伟定价每两块五百文较为划算,大多数人都是成双购买的。
如今民间交易主要依靠宝钞,因为宝钞不易保存,如果不尽快使用,万一积压损失就大了。
目前宝钞尚未出现大幅贬值,实际上朱元璋并没有像后人想象的那样胡乱发行。
主要是因为北元逃走时带走了大量金银财宝,现在的明朝金银匮乏,铜也很少。
至于宝钞贬值的初期原因,并非是因为印量过多,而是因为质量太差不易保存,百姓们宁愿折价也要将旧宝钞花掉。
最终导致政府征税时也开始挑剔宝钞,从而引发贬值。
至于后世所说的滥发问题,说实话,后世又有什么资格批评古人呢?如果论滥印滥发,古人比后世人克制得多!至少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徐达战败后还懂得休养生息几年才再次北伐,也没有大规模印钞。
什么货币背后是信用,全是胡说八道,货币的本质就是强权,就像美国先是从黄金脱钩,接着无限量化宽松,哪里还有什么信用?美元背后完全是霸权!
嘱咐小青招呼顾客,李伟在一旁清点宝钞,心里喜滋滋的,不管以后这些东西会不会贬值,至少现在是实打实的钱!
“把这些全部包起来,我都买了!”
忽然,一阵清脆的嗓音传来,李伟抬眼望去,正是昨日那名小丫鬟!
这是一笔大买卖啊!
李伟正欲应承下来,身旁众人却不乐意了。
“凭什么全归你?我先到的,货郎,先给我两块!”
“我也先到的!”
见这些人争执不休,小丫鬟不悦地皱眉说道:“闪开闪开,我是燕王府的丫鬟,你们竟敢跟我争抢?”
此言一出,四周立时静了下来。
在这应天府中,除了皇帝与太子,便是王爷地位最高了,他们虽是豪族之仆,有些更是权贵下属,却不敢与亲王相较。
眼见众人噤声,小丫鬟得意地扫视了一圈,又转向李伟道:“快给我打包,要多少钱?”
李伟稍作迟疑,实话说,他并不欣赏这种倚强凌弱的行为。
“这样如何,这几位先来的我先卖给他们,剩余的都给你,你觉得怎样?”
小丫头微皱眉头,略显不满,但徐妙云对下人管教甚严,她之前不过是被激怒才借燕王之势压人,若继续纠缠不休,被王妃知晓可就糟了。
“罢了,那先给他们几块好了。"
实际上剩余的数量还不少,有三十多块,分出去一些也足够用了。
那几位先到之人见李伟如此公平,对他好感倍增,高高兴兴地掏钱买了几块肥皂。
剩下的肥皂李伟按约定让小青全部打包交给小丫鬟,除去零头共七贯钱,小丫鬟连眼皮都没抬便付清了,李伟特意给了她一个篮子方便携带。
小丫鬟走后,随后赶来的其他人发现摊位上竟然这么早就空了,不由感到惊讶。
她们早已告知主家今日前来购买,却未买到,回去岂不是要遭责备?
“货郎,你的肥皂都卖完啦?”
有名大户人家的丫鬟问道。
“是啊,今天来了个大客户把剩下的全包了,想买的话明天再来吧。"
李伟解释一番,并承诺明日仍在此处。
这名丫鬟皱眉思索,无奈只好答应,同时询问李伟明日何时摆摊,李伟大致说了时间,丫鬟这才离开。
接下来,李伟与小青收起摊位,向后来者说明情况,整理完毕后,李伟思虑片刻,并未立即离去,而是稍作等待,直至再无他人前来,才与小青一同回家。
一天下来,五十余块香皂悉数售罄,总收益超过十一贯,成本不过九牛一毛,刨去开销后净赚十贯有余!
一天十贯,十天便是百贯,他如今虽为正五品官,但俸禄与纸币相加,一年也不过近两百贯,这还是朱元璋杀了胡惟庸之后略有增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