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决定,封王杰、吴沉、黄载为内阁大学士,与李爱卿共事。
你们要帮他分担工作,今后奏折中的要点和建议只需写成小纸条夹在其中,朕看过后再做决断。"
“臣等遵旨!”
---
朱元璋再次详细询问了李伟处理政务的情况,吴伯宗知无不言,耐心解答。
听着听着,朱元璋越听越觉得不对劲,这厮分明是在投机取巧啊!他还以为李伟会因势而动,没想到完全想错了。
更气人的是,这家伙居然还敢提前离岗!
太祖的脸色铁青,既不希望臣子贪图权势,也不允许他们偷懒敷衍。
这就很棘手了,但这是他对臣子一贯的要求!
朱元璋对李伟的行为恨得牙痒痒,思虑片刻,决定第二天就下旨明确下班时间。
待吴伯宗退下后,朱元璋重新翻阅那些奏章,这才发现李伟的部分意见倒是相当不错。
于是,他将好的部分全都抄录下来,至于那些得罪人的提议——比如让侍郎去守寡妇家门、让写冗长奏章的人抄写百遍——特意标注为“李爱卿”提出的。
经此一番操作,坑李伟挖得更深了,原本才埋到腰部,现在至少到了胸口!
清晨的早朝,李伟费尽周折才从梦魇中解脱出来,一路上心中咒骂朱元璋无数,幻想过无数次撂挑子不干,最终还是掐着时辰赶到了午门,随众人入宫。
奉天殿内,众臣各就各位。
今日文官们投来的目光格外阴冷,几位更是时不时转头凶狠地瞪他,可惜李伟闭着眼打瞌睡,完全没看到那些凌厉的眼神。
议政开始前,朱元璋颁布旨意,封吴伯宗、王杰、吴沉、黄载为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大学士,职位等级与李伟持平,且特别强调内阁下班时间为申时三刻,不得提前。
这条显然是针对李伟的早退习惯。
听到朱元璋新封四位大学士,有人嗅出了风向——这是要分李伟的权力啊!机会来了。
“启奏陛下,臣弹劾文渊阁大学士李伟擅权,臣一心为民,事无巨细皆上报,他却让臣去看门,分明是故意刁难!”
“臣也弹劾李伟,臣上奏的奏章稍长,他就没耐心审阅,还罚臣抄写百遍!”
众人纷纷找茬报复,这些都是朱元璋事先叮嘱过的。
朱元璋不动声色地道:“朕认为李爱卿所言有理,看你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两句话的事硬写得冗长不堪,抄百遍都不算重罚。"
对于此事,朱元璋内心非常认可。
“还有你,身为侍郎竟说些无稽之事,莫非闲得发慌?”
这几人被训得一脸茫然,难道他们理解错了吗?李伟的圣眷似乎并未减少?
“陛下,臣……只是臣家中贫困,买不起足够的纸张。"
朱元璋:……
“李爱卿,你怎么看?”
朱元璋把问题推给了始作俑者。
李伟早已清醒,毕竟有人当面指责,哪还能睡得安稳。
李伟出列行礼后,看着那位家境贫寒的老头问:“老先生如何称呼?”
“哼,老夫刑部侍郎茹太素!”
老头冷哼一声,怒视李伟。
“你一个三品侍郎,怎会买不起几张纸?”
当下这个年头,纸张的价格依旧不菲,远不及后世那般廉价,人们连擦屁股都不会轻易用纸,谁也舍不得啊!每月供官员书写奏折的纸张虽由朝廷提供补贴,但数量有限,不是想写多少就能写多少,老朱可不是随便给你买单的人。
而且茹太素这家伙写的东西又长又啰嗦,光是抄写百遍所需的纸张,数目可不小。
“你!”茹太素被气得说不出话,愤然道:“本官清廉自守,怎能与你这等奸邪之人相提并论!”
李伟翻了个白眼,动不动就骂他奸佞,他既未受贿,也没徇私枉法,却不知为何背上这个名声。
不过李伟也不是那种只会挨骂不反击的人,他略一思索,想起后世公园里练习书法的老头,顿时有了主意:
“皇上,何不让茹大人以清水代墨,用长棍绑布条作笔,在石板上抄写奏折?既省钱又省纸。"
朱元璋听罢眼前一亮,这主意不错,他怎么就没想到呢?以后要是谁再写又臭又长的奏折,就这么罚他们!
“好主意!茹太素,照李爱卿说的去做,在午门外抄写百遍,不抄完不准离开!”
“啊?”
茹太素脸色发白,他的奏折可是上万字的,午门外抄写百遍,天哪,这是多么煎熬的事情啊!
“陛下,那我呢?”
另一位侍郎急切地问。
“你嘛,就去看一个月的门吧,然后回来!”
“……”
之后,朱元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李伟深受宠爱,李伟奸臣的名声也因此更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