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按忠诚度为大明勋戚家族排序,英国公一族绝对名列前茅。
首任英国公张辅之父为荣国公张玉,后者在靖难中为救朱棣英勇战死。
尽管张辅身为外戚未能继承荣国公爵位,但他才华横溢,能力丝毫不逊于其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曾随张玉参与靖难行动。
交趾叛乱时,张辅四次平定安南,三次生擒交趾伪王,威名远播西南,后人遗憾他未能世代镇守交趾。
由于平定安南的功绩,在永乐六年,张辅被授予英国公称号。
历史上,朱瞻基能够顺利登基,张辅同样功不可没。
汉王朱高煦谋反,最终由张辅协助平息。
昔日那位威名赫赫的大将,最终命运多舛,死得实在令人惋惜。
提起此事,不得不提到大明的战神,也就是朱瞻基心中那个被他幻想过扼杀于襁褓之中的长子,明英宗朱祁镇。
正是由于他的这个战神儿子执意模仿先祖北伐之举,张辅才在那场土木堡之变中不幸阵亡,自此大明的军事力量急剧衰退,武勋家族也随之衰落。
而明朝的最后一任英国公张世泽,确实无愧于满门忠良的声誉。
当李自成围攻顺天时,朝廷上下乃至皇亲贵族纷纷投降,唯有张世泽在城破之际奋战至死。
一门忠烈,可以说整个大明王朝,英国公家族始终为朱家尽心竭力,不惜牺牲生命。
想到这些,朱瞻基对张懋的态度不禁愈发推崇,不由笑着说道:
“纪纲已然伏法,既然你们两位锦衣卫指挥佥事皆与他同流合污,如今死去也就罢了,国家蛀虫死不足惜。
张懋!”
“末将在!”
朱瞻基一声呼唤,张懋立刻上前。
朱瞻基颔首道:“张懋,现朕命你接任锦衣卫指挥同知,位列三品,暂时代理锦衣卫指挥使之职。
待皇祖父凯旋归来后再作定夺,你可有异议?”
“末将领命!”
张懋听罢心中欢喜,虽此前已有投奔皇太孙的心思,却未曾料到自己竟从正四品晋升至从三品。
处理完诏狱事务后,朱瞻基并未急于离去,而是招手示意张懋靠近,低声嘱咐道:
“张懋,纪纲此番在劫难逃,锦衣卫接下来就交给你了。
虽然朕无法保证皇祖父回朝后你能否继续担任指挥使,但我可以向你承诺,即便离开锦衣卫,你也绝不会后悔。”
张懋听后神色微变,却未显露出失落之意。
毕竟朱瞻基目前并非皇帝,而锦衣卫是皇帝的眼线。
哪怕朱棣再宠爱朱瞻基,也不会轻易将如此关键的职位托付给他。
就如同朱高燧,名义上虽管理锦衣卫,但实际上并无实权。
因此,张懋并未因朱瞻基的话感到失望,反倒认为他看得透彻。
若朱瞻基一开始就承诺让他稳居指挥使之位,他反倒会犹豫是否真要归附这位皇太孙。
朱瞻基见张懋神情,已明白对方领会了自己的意图。
朱瞻基对张懋的态度明显转好,觉得他并非那些所谓的败家子之流,而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聪明人。
“不必沮丧,这次让你负责锦衣卫就好好干,下一次皇祖父出征时,我会亲自争取让你随行,那时你的前途如何全看你自己。”
张懋听后眼中闪烁着期待。
朱瞻基随后站起身,轻轻挥手示意张懋稍安勿躁:“我还有别的事务要处理,锦衣卫就托付给你了,希望你能不负我的期望。”
交代完,他对围在一旁的燕云十八骑使了个眼色,翻身上马:“我们去纪纲府。”
话音未落,一名燕云十八骑迅速提起被捆住的纪纲,置于马背,紧跟队伍而去。
十八骑如影随形,来去如风,步伐一致,保护着队伍核心的朱瞻基。
张懋目光中浮现出一丝艳羡。
“恭喜张大人!”
朱瞻基一行离去后,锦衣卫们纷纷上前祝贺张懋。
他们深知张懋虽为英国公之子,但非嫡出,未来能否继承爵位尚难定论。
然而,如今攀附上了皇太孙,他的前景无疑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