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0章
一位印度电影制片人也表示:“在国际电影产业创新联盟的合作中,我们印度电影人和中国电影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中国电影的发展并没有对我们造成威胁,反而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合作机会。我们应该携手共进,而不是互相指责。”
这场活动得到了全球电影人的积极响应,大量优秀的跨国合作电影项目纷纷启动。
在合作过程中,各国电影人充分交流,分享各自的文化和创作经验,创作出了许多兼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全球上映后,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有力地回击了那些不实言论。
在应对舆论危机的同时,胡爽又察觉到了另一个潜在的严重问题——电影人才的短缺。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电影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不仅如此,在国际合作项目中,能够适应跨文化创作和制作环境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这成为了制约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胡主席,最近几个合作项目都因为人才问题进展不顺。一些关键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导致拍摄进度延误,成本也大幅增加。”联盟的一位项目负责人无奈地向胡爽汇报。
胡爽意识到,必须尽快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电影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一批既懂专业技术,又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他召集了业内的专家学者、资深电影人以及教育界人士,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目前我们的电影教育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一位电影学院的教授指出。
“而且,现有的教育体系缺乏对国际电影市场和文化差异的深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国际合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另一位资深制片人补充道。
胡爽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共同制定了一套全新的电影人才培养策略。
首先,加强与国际顶尖电影院校和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不仅让中国学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电影技术和理念,也邀请国外的优秀学生来中国交流学习,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跨文化交流、国际电影市场分析等相关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电影文化和市场需求。
其次,建立电影人才实践基地。
与各大电影制作公司、发行公司等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在实践基地参与真实的电影项目制作,从剧本创作、拍摄到后期制作,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战中成长。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为适应电影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胡爽坚定地说道。
为了推动这一计划的实施,胡爽亲自与多所国际知名电影院校洽谈合作事宜。
在与美国一所顶尖电影学院的院长会面时,胡爽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想法。
“院长先生,我希望我们能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我们可以互派学生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让学生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胡爽诚恳地说道。
院长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胡先生,您的想法很有前瞻性。我们也希望能够加强与中国电影教育界的合作,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电影人才的交流。”
经过多轮沟通和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了合作协议。
同时,胡爽还积极与国内的各大电影企业沟通,说服他们参与到电影人才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