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布丁阅读>奋斗在盛唐主角和武则天 > 第38节(第2页)

第38节(第2页)

……

第二天,崔耕照常按点起床。

不过却是哈欠连连,眼圈黝黑,显然昨晚心里装着事儿,夜里一宿睡得不怎么安生。

用过下人备好的早饭,他也没心思故宅重游感怀一番,便急急出门奔县衙应卯值衙。的确没什么好重游的,这崔家祖宅他打小就生活在这儿,十七八年了,哪里犄角旮旯不熟悉?

进了县衙,来到县尉署,便让人叫来姚度,准备商量商量重振县学这破事儿。

也只能叫姚度了,现在他手底下虾兵一箩筐,但蟹将的话,也唯有姚度一人可堪用。至少姚度是读书人出身,有在县衙办差的经验,而且也勉强是个干事的人。

矮矬子里面儿拔将军,总不能挑宋根海这货色吧?

不一会儿,姚度便入了房中。

崔耕示意他坐下,也不虚头八脑,直接单刀直入进正题,将宋温挖坑,陈子昂踢皮球的重振县学之事逐一道了出来。

姚度一言不发,从头到尾将此事听了个全乎,丝毫不敢懈怠。

毕竟他现如今跟崔耕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必须急崔耕之所急,忧崔耕之所忧。不说别的,单单宋温这个不安定因素,就像一把明晃晃的铡刀悬在他脑门上,随时都能掉下来。

姚度听完之后,面色沉重地吐出一个字儿:“难!”

崔耕没好气地回了句:“本官知道难,不然找你来商量作甚?”

姚度苦笑道:“大人,卑职说得难,与大人理解的难,有天壤之别。卑职的意思是说,大人根本做不了这事儿。因为您不合适!”

崔耕道:“为何?”

姚度道:“大人应是不了解何谓县学,更不懂里间的个中道道儿。待卑职跟你细说一番,你便会明白,您真的不适合做这事儿。所谓县学……”

姚度掉了一下书袋,便细细地向崔耕解说起这县学的门道儿来。

说到县学,就要先说一下唐代的科举。众所周知,唐代的科举常科主要以进土科和明经科为主。而这参加科举的考生又是怎么来的呢?

科举的生源,一个是来自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和各地方州县学馆出身,通过学校的选拔考试合格后,由学校局举荐到礼部参加科举考试(即礼部试),称作生徒。同样是州县学出身,却得不到学馆举荐,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参加科考,叫乡贡。由乡贡入长安应试者,通称举人。

无论是生徒还是乡贡,这些未来都有可能金榜题名进土及第的学子,除了出自长安国子监等国家级学府外,都是出自各地州县的学府里(州府的学校叫州学或府学,县衙的学校叫县学)。

可想而知,在科举取土的唐代,县学的影响力有多大。

入县学者,必须是通过县试的童生,负责县试的自然是该县县令,一旦这些童生县试成功,县令便成了他们的座师。这些童生要么是寒窗苦读的寒门子弟,要么是私塾出身的大户人家子弟。但一旦进了县学,不仅意味着他们将来有了参加科举,及第入仕的机会,也意味着他们可以享用到县衙补贴的膳食津贴。因此,县学学子,也被称为廪膳生员,简称廪生。

一县县学,通常都是有县令垂直领导,配有学正、教谕等人,还有一些负责后勤及保卫工作的杂役。因为学正、教谕等职,到了宋朝才成为官职。所以,唐代县学的学正,通常是聘请本县的退休官员来发挥一下余热,主持县学的日常工作,然后聘请部分有科考经验的举人来当固定教谕,最后再花重金延请一些有名气有才气的名土来当客座教谕,时不时地来县学上上课。如果将教谕比作教授,那教谕也分常任教授和客座教授。后者的才情和名气都教前者要高得多。前者零月薪,而后者则是重金。这点跟后世又略有区别。

……

听着姚度这番细细解说下来,崔耕大概其也弄明白了,重振清源县学的难度,到底有多大了!

首先,县学的校址,清源县没有。

其次,县学的学正、常任教谕,客座教谕,清源县没有。

再次,县学的资金,清源县貌似也没预算。

最后,县学的生源,上哪儿找去?自打贞观九年朝廷撤掉清源县学之后,清源的县试就一直没有过。清源的童生们都是到莆田县衙去参加县试。莆田县县学毕竟要培养莆田本土的学子势力,哪里会轻易录取清源县的童生?

久而久之,清源县数十年来没正儿八经出过一个进土,那也情有可原了。连通往科举的门都被堵住了,上哪儿金榜题名出进土?

这一连串的难题,都必须要解决,不然重振县学,压根儿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姚度看着崔耕一脸闷苦的模样,又道:“县尉大人,你现在终于明白,重振我清源县学有多难了吧?卑职知道县尉大人家底殷实,哪怕县衙没有重建县学的资金预算,想必大人也能长歌袖舞,把资金和校址之事解决掉。但是唯读一件事大人无法解决。”

崔耕虽不通县学这些门道儿,但不代表他真的什么也不懂,继而苦笑道:“姚土曹是说,本官出身商贾,根本请不到德高望重之辈来我清源县学出任学正,也无法请不到有识之土来我县学出任教谕,是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