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家三儿子那敬祖,就是少博和少赞的姥爷,二五年生人,比两个哥哥小了十多岁,本没打算留学,十几岁时在哥哥家,接触到了西洋古典音乐,从此就迷上了,哥哥请人开始教他钢琴,虽然十几岁才开始学,有点晚,可那敬祖确实有音乐天分,真就学的不错。
后来想去欧洲专门学习,无奈二战全面爆,没去成。
退而求其次,去了美国,学了三年后,二战就结束了。
那敬祖真有点艺术家的疯狂,也没跟家人说,直接就杀到了欧洲。
进了维也纳音乐学院。
还没学到毕业。
内战全面爆,国民政府失利。
经常跟随领导出访美国的大哥决定,带领全家定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
因为毕竟在国民政府任过要职,而且岳父母也都是国民党的要员,如何都脱不了干系,共产党恐怕不会轻饶。
那鸿儒也同意了,毕竟儿子的性命要紧。
于是乎,那家那深埋地底百十年的宝贝终于见了光,连三个儿子也是头回见到。
包了搜大轮船,两个儿子亲自带兵,和妻子儿女连同岳父母的家产一起运到了美国。
那敬祖又从维也纳回到了美国,做好万全准备,迎接哥哥嫂嫂。
一切安排妥当,女人和孩子都留在了美国。
三个儿子又都坐飞机回来了,毕竟国民政府还没完全失败,再说老爹还在国内呢。
结果临到最后,那老爷子舍不得走。
三个儿子看爹不走,也都要留下,可飞机不等人啊。
最后那敬祖说了,让两个哥哥走,毕竟还有嫂子和侄子在美国等着呢。
自己留下陪老爹,一来自己没在国民政府任过职,二来自己在美国也没家人要照顾,三来自己留学多年也没好好在爹跟前尽过孝心,让两位哥哥不必担心,自己一定照顾好爹。
等真正太平了,哥哥们再回来。
于是,两个哥哥走了。那敬祖和那老爷子回了老家,等着政府落。新中国刚成立,欣欣向荣,百废待兴。
文革前,那家的日子到还行。
毕竟那敬业有文化、懂英文、会弹琴,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小城还真找不出几个,所以就在市里的中学做了老师,教英文和音乐。
毕竟家里的情况在那摆着哪,还有两个叛国贼逃犯呢!
能有这样太平日子就不错了。
那敬业小伙子人长得高大英俊,又留过学。
说话啊、举止啊,自然和那些没什么文化的工农阶级差别很大。
但也没有姑娘敢嫁给他。
直到遇见了那妍的妈妈,王萍。
王萍模样俊俏,比那敬业小六岁,工人阶级出身,初中毕业后就参了军,当了医务兵,后来就转业回家在市医院作了护士。
因缘际会遇上了已过而立之年的那敬业。
王萍不像那些没见过市面的姑娘,敢做敢当,敢爱敢恨,开朗热情。
像一团火,一下子就点燃了已经心如止水的那敬业。
两人自由恋爱,结了婚,两年后(1958年)有了那妍。
那敬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不重男轻女,三十多才有了这么个女儿,自然宝贝的不得了,比别人得个胖小子还高兴。
经常抱着,后来现女儿喜欢听他弹琴。
就格外用心培养。
到别说,那妍还真是那块料。
后来上了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