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布丁阅读>家父宋仁宗赵昕 > 第一百五十二章 平辽间者(第3页)

第一百五十二章 平辽间者(第3页)

“若非其弟拖累,这出使一事,当是他的。”

张熙与楚云阔面面相觑,不知道这话该怎么往下接。

章衡虽是进士科的状元,但官家在开制科并改变规则后,明眼人都能看出官家有意让进士科与诸科合流,用包罗万象的制科取代进士科的地位。

而这第一届的制科状元,正是那眉山苏子瞻。

而其父苏洵也在前不久被官家特旨拔擢为秘书省校书郎,亦是心腹要职。

依官家用人之法,苏轼还真就大概率能顶了章衡的位置。

这样与同为副使的张熙年岁也相仿,正可凑个一主二副之局。

主使负责楚云阔干活,两个副使负责见世面,蹭点功劳。

可事情坏就坏在苏轼还有个弟弟苏辙。

老话说蔫人出豹子,闷人干大事真个不假。一向看上去比苏轼要有哥哥模样得多,话寡讷言的苏辙闷声不响地就搞出了个大新闻。

在制科考试的策论中公然批评官家施政不当,用人不明,擅动刀兵,强征赋税,致使民不聊生,天下皆怨。

这头铁得连主考官欧阳修都不知道如何帮自己这位得意门生说话了。

到这年月,就算是瞎子也看出来了,官家就是奔着重复汉唐疆域去的,这打仗哪有不烧银子的!

就是如今海贸繁盛,收复西夏后重新与大食人取得了联系,再辟商路,国库还能再多几笔进项,勉强能撑起战争所需,可谁又会嫌自己的储备银多呢。

而且补足偷税漏税,查抄抗税人家家产不是天经地义吗?总不能因为某些人利益受损嚷得凶,或是地方官员媚上,急功近利搞出一些乱子来,就全盘否定举措的正确性吧!

再说官家又不是不循情更改,耳刮子呼呼冲着自己脸上扇。

你苏辙这个时候跳出来,多少就有些不知好歹了。

张熙常年跟在赵昕身边,知道赵昕在看了苏辙的卷子后只说了一句“还真是一笔写不出两个苏字”的话,驳回黜落苏辙的意见,让苏辙得中制科。

但苏辙这个制科生在授官时仅得了广南东路一个偏远小县的主簿,比起旁人丰州富县的县令县丞,属实是被压得极狠极低。

至于作为他亲兄长的制科头名苏轼,也没能捞到章衡此时领的美差。

令人很难不往官家内心恼了,有意打压兄弟两个那方面想。

可偏偏苏洵又在官家身边混得如鱼得水。

官家的用人之道,已不是他们能看明白,更不是身为人臣的他们可以忖度的。

章衡此言其实已有讪谤君上的嫌疑。

这话,听不得,更接不得。

张熙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楚云阔。

以他的身份,倒向哪边都不对。如果有选择,他更想现在掐死章衡。

几个菜啊,喝成这样。

楚云阔恍若未觉,不紧不慢地擦干净手上的油污,然后说道:“对不住,腹内满满,需得去更衣,少陪了。”

张熙如蒙大赦,急叫道:“同去,同去!”

驿馆的茅房在前院,两人结伴而行,一路上并不言语,有心将此事帮章衡给瞒下来。

不然被皇城司知晓了传报上去,搞不好章衡也得跟着倒霉。

只是张熙越走就感觉越不对劲,真是奇哉怪也,此时应该还不到给马喂夜料的时辰吧,马厩那边怎么有隐隐约约的动静呢?

正欲悄悄喊人去看个究竟,看看到底是谁胆大包天摸到使馆来了,却陡然生出一身白毛汗来。

要命,他身边一直跟着的皇城司护卫呢!

很显然,楚云阔也察觉到了这一点。

不过他比张熙老练地多,瞳孔骤然紧缩后就想到了某种可能性,瞬间捂住了张熙的嘴,在他耳边低语道:“你也是常跟在官家身边的人,当知道规矩。”

张熙先是懵懂,旋即愕然,最后带着些惊恐的使劲点了点头。

在张熙的认知中,皇城司布置的护卫只有两种情况会被全部调离。

第一,今日的官家,昔日的殿下下令全撤。

第二,他们的头头到了,需要开会安排事宜,暂时撤走他们所认为的非必要安保力量。

连楚云阔这个使团主导者的护卫都能暂时调离,这次来的人必然级别很高,能整出来的事也必然很大,张熙才不想牵扯进去呢!

浓到化不开的夜色中,有人在小声的发号施令:“自今日起,我两就是严三与霍七,都灵醒着点,莫要喊漏嘴了。

“否则莫怪司中规矩森严,本指挥使不念旧情,刀下无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