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作停顿,他又说道:“这些孩童尚好处理,宫内每年需补充太监,若这些孩童出身清白,也可送入宫中替代。
但这些女子……”
杨士奇说着叹了口气,显得颇为无奈。
朱瞻基并未急于定夺,反问:“过去这类事是如何解决的?”
杨士奇答道:“以往若是家眷便发配,无辜者则放归。”
朱瞻基点头询问:“你们有何意见?”
“若依往例,自然放归即可,只是………”
杨士奇迟疑不定地说:“此次人数众多,而这些女子一旦放归,结局多半不佳,很多人甚至会在路上选择自尽。”
“所以我们的想法是,能否与户部商议,从抄没纪纲家产的资金中拨出一部分,建座寺庙,把她们安置在寺内。”
朱瞻基听后看向杨士奇,放下奏折问道:“这都是我父亲的意思吧?”
杨士奇闻言苦笑着点头:“太孙明察。”
朱瞻基看着杨士奇坦承此事,有些无语,自己这父亲真是仁善至极,连纪纲府中的女眷都顾及到了。
要是换了别人,或许早被质疑居心叵测了。
毕竟纪纲府中的女眷,大多是从皇帝选秀时被他截留的,容貌气质无一不是顶尖之选。
当然可以。
这里有一个重新表述的版本:
---
朱瞻基略微思索后,并未直接应允,而是转向杨士奇问道:“北伐军中的医者人数究竟几何?”
杨士奇稍作思考,回答说:“共计一百四十人,其中包括三位太医院随行御医,其余是一百三十七名普通医官。”
“如此之少?”
朱瞻基听后眉头微蹙。
这支号称五十万的大军,尽管实际人数定然不及此数,但十多万总该有吧。
十多万兵力,一旦两军交锋,即便只是小范围冲突,每日伤员恐怕也不会低于数千。
这百余名医者投入其中,实在是杯水车薪。
沉吟片刻,朱瞻基试探性地问:“诸位觉得,若对这些女子略加培训,教她们处理简单的外伤,并让她们跟随北伐大军之后,如何?”
“这……”
杨士奇、杨荣与杨溥三人对视一眼,对于眼前太孙提出的异想天开的想法,不禁哑然失笑。
“太孙,此举恐不妥当。”
杨士奇直言反驳:“军营一向由男子组成,若突然加入一群女子,必定影响军心。
更何况,一旦遭遇紧急情况,这些女子能否跟上行军步伐都成问题,若被遗弃,后果不堪设想!”
朱瞻基:“……”
他早料到这个来自后世的办法在此时的社会背景下未必适用,果真提议便遭反对。
若仅是毫无根据的反对,他或许还会坚持己见。
可偏偏杨士奇的理由还颇有道理。
古时行军本就忌讳携眷同行,如今还要光明正大地带入一群女子,还能指望这些男子专心作战,那才怪呢。
这一时期的军纪可知一斑,尤其是永乐皇帝麾下的部队,多为靖难时期的旧将。
这些将士中,有些人仗着靖难功绩,早已无视军规。
如此大批量引入女子,简直是在助长这些人的不良行为。
朱瞻基只是随口一提,经杨士奇提醒后,他也意识到其中诸多隐患。
沉思片刻后说道:“送往寺庙固然不错,但依旧免不了招来闲言碎语。”
“不如这样,户部近日将筹建一座纺织厂,负责从草原购入羊毛,织成衣物及毯子。
而这些女子大多擅长针线活,若有意愿,就全部安排到纺织厂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