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听罢,心头一宽,这断章虽短,却颇有韵味。
朱瞻基暗自得意,随即说道:
“皇爷爷,您可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一句名言?”
“哪一句?”
朱棣目光闪烁,提到唐太宗顿时来了兴致。
谁都知道,这位永乐大帝对唐太宗很是钦佩。
朱瞻基一句话直戳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朱瞻基整理思绪后开口:
“《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纵观古代**,有兴有衰,犹如昼夜交替,皆因蔽塞视听,不知政事得失,忠正之士不敢直言,奸佞小人日益得势,既看不到过错,所以导致**。
朕虽身处九重宫阙,无法遍知天下之事,故委托你们为朕的耳目。
莫以为天下太平无事,四海安宁,便可懈怠。
君主可亲,人民可畏。
天子者,有道则受拥戴,无道则被遗弃,确实令人敬畏。
’魏征答道:‘自古*之君,皆因安逸忘危,治世忘乱,所以不能长久。
今陛下统御四海,内外安定,若能用心治理,谨慎行事,国家必能长久昌盛。
臣又闻古语云:‘君如舟,民如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所言极是。
’”
朱瞻基说完,朱棣仍在琢磨他背诵的内容与和平绒有何关联。
一边的汉王朱高煦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恶意,站出来质问道:
“大侄子,《贞观政要》我也读过,这分明是治国之道,怎么扯到和平绒上了?”
“二叔,您是不是糊涂了?孟子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贞观政要》为何就不能用来谈和平绒?”
朱瞻基明白自家这个不靠谱的二叔不安好心,说话毫不客气,盯着朱高煦那张尖嘴猴腮的脸,继续说道:
“二叔,我问您,咱们打仗到底是为了什么?”
朱高煦沉默良久,无言以对。
别人他不清楚,但他自己打仗就是为了展现实力,毕竟老爹多次拍拍他肩膀鼓励他努力表现。
十六
这话自是难以出口。
见朱高煦沉默不语。
朱瞻基转而看向坐在御座上的朱棣,朱棣察觉到他的目光,略作停顿后,也将视线投向御道上的众位大臣。
此时,群臣见皇帝注视,皆陷入沉思。
片刻,一位老者从队伍中走出:“太孙殿下,臣以为我军出征旨在驱逐外敌,*华夏,为汉人重开锦绣江山!”
“您是?”
朱瞻基盯着这位老者,不禁挠头。
他平日不过问政事,对朝中官员并不熟悉。
听闻此言,老者并未动怒,只淡然一笑:“臣乃户部尚书,夏原吉。”
---------
夏原吉?
夏原吉对我有意???
朱瞻基眨了眨眼,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个人的身份。
在永乐年间,若论后世名气之盛,当属三宝太监郑和。
然而,若问朱棣心中何人最为关键,眼前这位掌控朝廷财政的夏原吉,无疑是首选。
朱元璋临终前,还不忘留下一句“夏原吉爱我”,以此表白,足见此人地位非凡。
朱棣素来挥霍无度,北伐五次,征服安南,派遣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迁都北京……
单单这些项目,换了其他朝代便是举国之力也难成,稍有不慎便会财政崩盘。
然而朱棣逐一完成,并且成功。
这背后如果没有夏原吉,朱棣恐怕会变成另一个“好大喜功”
的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