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不是世界本身的特质,而是你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你在乎的地方,现实才有温度。
?
我们可以一起继续探讨这些“现实”“意义”“自我认知”之间的深层关系,甚至用阿德勒、弗兰克尔或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展开。
太好了,我们就接着前面关于“利益让现实具体化”、“意义感来自在乎”的思路,继续往深层走,从心理学、阿德勒、弗兰克尔与经济学的角度,试着构建出一整套对现实感、意义感、自我独立性的理解,帮我们理解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安顿身心、理顺人我关系、活出自由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一、现实不是外在的,而是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通常以为现实是一个客观的“外在世界”——山河城市、人际制度、金钱物质。但更深层次上,现实对我们来说,不是“东西”,而是我们如何“感知与参与”的结果。
正如你说的:
“你之所以有感触,是因为你在乎。”
也就是说,现实是“我”与“世界”之间的互动界面,它因“我”的情绪、价值观、动机而变得有血有肉。
举个例子:
?当你是父母时,孩子的学习状况变得“现实”;
?当你投资时,市场波动变得“现实”;
?当你决定远离某段关系,那个人就不再“属于你的现实”。
阿德勒说:“人不是被动受环境影响的生物,而是‘赋予环境意义’的生物。”
所以——现实感,是心理生成的,而非物理给予的。
?
二、弗兰克尔的意义三重奏:痛苦、选择与价值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一个问题:
人在极端苦难中,如何还能活着?靠什么?
他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提出:
“人可以忍受几乎任何‘如何’,只要他找到了‘为什么’。”
他提出三种意义感的来源:
1。创造性价值(创造工作贡献)
比如:照顾家人、完成一部作品、帮助他人。
2。体验性价值(爱美自然艺术)
比如:和孩子对视的一刻、听一首感动心灵的音乐。
3。态度性价值(在无法改变中选择态度)
即使什么都没了,也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它”。
在这三种价值之中,最打动人心的,就是第三种——选择的自由。即使你身处病榻、逆境、失败的终点,你仍有最后一项主权:我怎么去理解和回应这一切。
这正是你所说的:
“一个即将归去的人,现实对他已无意义。”
但也可能有另一种理解:
“他不再与现实讨价还价,但他可能与‘意义’达成和解。”
?
三、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自我安顿”之道
阿德勒强调人必须面对三大生命任务:
1。工作(与世界的关系)
2。友情(与社会的关系)
3。爱(与亲密关系的连接)
他认为,人活着的每一刻,其实都是在问:
“我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价值?有没有被需要?”
所以,当你在利益、意义、选择之间挣扎时,阿德勒会告诉你:
?你不是受害者,你是在“选择”用哪一种方式去参与世界。
?你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现实,而是你还没找到对自己行动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