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些书定有所隐瞒。”
朱标沉默不语。他何尝未曾思索过此事。
这已是目前他所能做的唯一之事。
朱元璋拍拍朱标的肩,语重心长地说:“其实,咱并不惧夏白。”
“因他有抱负,有仁德。”
“然咱却怕他。”
“更怕的是夏白不过一人而已。”
“若一人之力即可至此,那咱对大明现状、天下局势,实则一无所知。”
身为至尊,却对下情无知。
此乃大患!
朱元璋内心压抑且焦躁。
夏白的崛起让他深感失控。若一人能做到如此,那后来者呢?他会依旧安分守己?
若是更多个夏白呢?
他对大明的未来感到不安,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涌上心头。
片刻后,他平复情绪。
迈步离开太庙,吩咐道:“来人,备一套粗布衣裳,咱要换上平民装束,出宫走走。”
“心中闷得慌。”
“要去亲眼瞧瞧我大明子民。”
------------
日暮时分,数辆牛车缓缓从皇宫驶出。
就像几天前夏白入宫那般,毫无声息,无人察觉。
车中,朱元璋扮作老农,十分自然,而朱标因面容白皙,反倒显得不妥。
父子二人毫无顾忌形象地坐在草堆上,指挥着锦衣卫驱车前行。
车轮滚滚,出了府城。
应天府太过繁华,容易令人迷失其中。
朱元璋手里握着一根稻秧,反复端详,心中充满疑虑。夏白所言是否属实?这普通的稻秧竟真能增产一至二成?实在难以置信。还有那土豆,以及提到的红薯和玉米,真如他说得这般神奇吗?
朱元璋满腹疑问。
若此法可行,不知能救多少苍生。
朱标对此稻秧兴致缺缺,他手里的是一本《三国演义》,正看得入神。但他始终不解,为何夏白要递这两本书给他。而父亲听后,面色骤变,显然其中暗藏玄机。朱标明白,答案就在这书里。
朱元璋小心地给稻秧洒了点水,担心它枯萎。
看到朱标专注读《三国演义》,他也微微摇头,隐约猜到他的心思。
不过这次朱标猜错了。
真正的奥秘并非在书中,而在于*心性。
书本身无足轻重。
夏白提出的抉择很简单。
国与家。
继续独善其身,便*无错。
夏白会*助他。
但若能以天下为己任,任人唯贤,以百姓福祉为先,调整现有政策,则能让天下归附,士人为明朝竭尽全力。
反之,若是只顾自家,只为权力纷争,则背离初衷。
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