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修房盖楼的,少不得要用些工具铁器,更莫说山林柴炭了,赶巧近便就有遵化铁厂在,那里匠夫齐全,臣想着能否讨个恩旨,命臣兼理铁厂之事,也好方便行事……”
张太后一声哂笑,不以为意道:“还当什么了不得的事呢,不就是管个铁厂么,本宫回头与皇上打个招呼就是……”
********************
“兼管铁厂?你锦衣卫的手伸得也够长的!”刘瑾低头品着茶,悠悠说道。
“要是外朝的官儿能让人省些心,小子也不会胡乱动那个心思,您老知道打造军器,根子就在铁料上,就工部那些管厂郎中的揍性,天知道中间会不会偷工减料,小子的神机营用的可多是火器,这要是炸了膛……您老总不会忍心见小子我缺胳膊少腿吧!”丁寿吐槽加卖惨,还真是有理有据。
刘瑾将茶盏放下,不动声色道:“这么说来,你将兵仗局试放火器的差事也承揽过来了?”
丁寿笑容一僵,讪讪道:“兵仗局孙公公恰好在神机营右掖管营,小子也是因利乘便,与他互相帮衬成全下,公公您明鉴……”
刘瑾微微摆手,“不需解释,咱家早说过不干预你神机营内的事务,既允了你举荐孙和的差事,就料到你们之间那点猫腻,只是你怎么忽然想到要在遵化修别业了?”
“嗐,这不脑子里全是遵化铁厂的事,恰逢太后头疼,小子临时灵光一闪,想到的主意么……”丁寿当即将事情本末讲了一遍。
“你要给太后表忠心,咱家不拦着,只是你这汤泉别馆一旦修成,万岁爷能眼睁睁瞧着太后移驾遵化而不动心么?”
“皇上的脾性小子能不晓得么,所以这由头才没敢对他讲,而是当面求的太后人情……”丁寿脸色倏地一变,猛想起那娘们心里可是藏不住事的,“难不成太后给皇上交底了?”
刘瑾点头,“前后脚的工夫,太后可没少在万岁爷跟前夸你懂事想得周到……”
“小子当不起啊!”丁寿都快哭出来了,他深知刘瑾对小皇帝的呵护之深,在皇城里爱怎么折腾都行,可要是出了宫就另当别论,当日带他去了趟勾栏都把自己给拍吐了血,这要是把人给拐到遵化去,老太监还不得打掉自己半条命啊!
“那汤泉别院就不修了,铁厂的事也算了,小子这便去向太后请罪认错。”心有余悸的丁寿努力找补,只求老太监不翻脸。
“铁厂的事万岁已然允了,两宫都是金口玉言,岂能说改便改,至于别业……”刘瑾皓微摇,叹了口气,“修就修吧,深宫如海,重门深锁,太后这些年过得也着实不易,更莫说万岁那贪玩好动的性子,恐早就憋闷坏了,但须谨记一点,两宫銮驾只在畿内,不得远离!”
“公公您放心,只要两宫出城,小子一定寸步不离左右,断不会有了闪失。”结果出乎意料,丁寿急拍着胸脯打包票。
“你如今身兼数职,分得开身么?”刘瑾一声冷哼,“真到那时,你是守着汤泉卫扈圣驾呢,还是跑去铁厂里做监工?”
“当然是以贵人安危为重,其实只要铁厂任用得人,小子也不用成日家泡在铁屑堆里,不时提点一下就好。”丁寿嘻嘻笑道,他只是想要个监察之权,本也没打算一头扎到白冶庄铁厂里叮叮当当打铁去。
“还算你小子拎得清轻重,缇骑乃天子耳目,所办都是军国要务,若是事必躬亲,你也成不得什么大事!”
丁寿连连点头,“您老教训的是,小子又长学问了,但不知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胜任遵化铁冶?”二爷就是块滚刀肉,您有意见随便提,提完了还得赖着你拿出个解决的办法来。
刘瑾从桌上拿起一份公文,递与丁寿,“咱家已经为你思量好了。”
“高淓!?”对这位兵科给事中丁寿还真不陌生,甚至是如雷贯耳,只因这段时间此君也是街头巷尾的热议人物,前番高淓奉旨丈量沧州、静海等县草场屯地,具数新增一千四百余顷,这也罢了,还为此弹劾以往踏勘失实的历年科道、巡按、都御史并户部等不职官员共六十一人,其中竟还包括他那位已经致仕的老子,前南京户部尚书高铨。
刘瑾用事以后,田亩清丈频繁,范围与力度皆前朝,也屡有官员为此遭劾逮问,但大义灭亲到把自个儿老子也拖下水的,高淓还算独一份。
“从踏勘丈量田亩来看,确是有几分才具,且不为其父隐恶,秉公执法,可符你丁大人心中所期?”刘瑾笑问。
“谁知道他是秉正持法,还是畏惧您老的严刑峻法?”丁寿吐槽道,对这种咬自己亲爹的主儿,二爷心里还真有些忌惮。
刘瑾云淡风轻,“守法也好,畏法也罢,只要能照章程办事,便是可用之人。”
用公文敲打着掌心,丁寿咂着嘴道:“可现而今其父高铨还牵扯着官司,给他迁官郎中怕是不太稳便吧?”
“确是不妥,其实高淓除了弹劾题本外,还附有一份奏本,你不妨看看。”刘瑾又拿起一道公文。
“他又弹劾谁啊?”丁寿满腹狐疑,接过一看,诧异道:“他愿代父领罪?!”
刘瑾颔,丁寿逐句细读,慨叹道:“从这奏疏来看,言辞迫切,孝意拳拳,不像是虚应故事地随便走个过场,公公您待如何处置?”瞧这意思真要处置了高铨,恐怕高淓也不会再留在朝堂,更别说去遵化管铁冶了,这可是给老太监出了个难题。
刘瑾哂然,“没什么可处置的,高淓那份劾奏牵连人太多,且有些不是已故就是获罪的,也犯不上再找他们麻烦,奏中除在任官员罚俸外,其余人都恩旨宽免了事。”
老太监几时畏惧牵连人多了,以往如刘宪那等亏空公帑者,即便人死了也要追缴家产如数抵赔,这回竟然转了性子?
丁寿长吁口气,“公公如此法外施恩,那高淓岂能不粉身以报!”
刘瑾淡然道:“恩出于上,咱家不过是替万岁保全一可用之才,不图他的回报。”
“有公公忠心辅佐圣上,实乃朝堂之福,社稷之幸!”丁寿半是恭维半是由衷地赞了老太监一句,话头一转,又道:“此番松潘仓储粮草浥烂,分守副总兵失事不职,已然谪戍固原,不知公公打算以何人相代?”
突然提起这桩事,刘瑾立即品出丁寿的弦外之音,笑道:“你有人要举荐?”
丁寿唇角微抹,“松潘之地汉蕃杂处,诸蕃不服王化,屡生事端,当道劫掠以为常态,小子以为必要调一智勇兼备,勤勉敬业之人方可胜任……”
刘瑾不耐攒眉,“别跟咱家绕弯子,有话直说。”
丁寿嘿嘿一笑,也不在意,“论起忠心王事,心机手段,朝堂内外除了公公您,谁还能出锦衣卫之右呢……”
********************
李明淑这段时日感到从未有过的畅快惬意,每天神思迢遥,飘飘然如饮醇酒,连屡遭丁寿淫辱的羞耻愤恨都忘怀不想,她不明所以,只好将之一切都归结于即将脱离樊笼的喜悦心情。
“明淑,该吃药了。”李明淑的衣食起居仍旧由尹昌年照顾,除了每日回去看看儿子的片刻时光,姑嫂二人坐卧同榻,形影不离。
李明淑多承其情,最初的那点怨念也消散得七七八八,依言将那碗浑浊药汤一饮而尽,随即不久她便觉四肢百骸说不出的舒畅熨帖,神思恍惚,如登九天仙境,不觉慵懒地倒卧床榻,体会那如梦如幻的陶然快感……
见李明淑和衣而眠,尹昌年也靠坐在床沿边上,望着桌上香炉升起的袅袅云烟,不觉打了个哈欠,也困倦起来,便倚着床柱打了个盹儿。
二人俱是被海兰的吵闹声惊醒的,睁眼看屋内除了蹦蹦跳跳的海兰,赫然丁寿也在。
李明淑将脸扭到一旁,不愿理会,尹昌年却急忙离榻下拜,丁寿噙笑点头,但当瞥见桌案上那一尊香炉时,神色微微一变,干咳一声道:“将那香炉撤了吧,熏得满屋子烟气,怪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