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对联要与这片菜园、这亭子以及整个院子相配。”
------------
微风拂过。
老朱的笑容满溢脸庞。
岁月让他笑时皱纹密布。
看起来愈发慈祥亲切。
此刻的他,不再似那个决断果敢、俯瞰天下的**。
倒更像一位普通的祖父。
只是不知为何,面对这样慈爱的祖父,朱允熥心中反倒更加忐忑。
据说有些人,每一句话都暗含深意。
每一个看似随意的动作,其实都有讲究。
老朱此举,究竟意欲何为?
朱允熥心思飞转。
一边回忆脑海中的对联,一边笑着说道:“诗词歌赋不过是雕虫小技,难以登上大雅之堂。”
“日常用来修身养性,消遣娱乐罢了。”
“我年纪尚小,也知道应当多读圣贤书,专注于正业,不敢在诗词歌赋上耗费太多时光。”
“所以对于对联一事,我的造诣不高,还请祖父见谅。”
老朱听后,再次深深注视着他。
“没关系,权当是逗朕开心。”
“圣贤文章固然重要,但休闲娱乐也不能缺少。”
“来吧,你来写对联,朕亲自为你研墨。”
话音未落,早已备好的文房四宝被小太监呈上。
老朱走到亭内桌前,拿起笔蘸好墨,满面笑容地望着朱允熥。
既然如此,那祖父,我就献丑了!
朱允熥的话语中仿佛还带着些许不安和犹豫。
似乎真的害怕自己写不好。
老朱微微颔首。
朱允熥轻轻念道:“一粥一饭,皆知得来不易;半丝半缕,常念物资珍贵。”
老朱提笔疾书,笑容渐敛。
看着已完成的对联,他的目光变得深邃,似有千言万语。
许久,他才朗声赞叹:“妙哉!”
“此联甚佳,实乃难得之佳作!”
“配我家这庭院再合适不过了。”
转过身,他笑着对朱允熥说道:“你果然是读过圣贤书的人,确是有所领悟。”
“即便让那些饱学之士来写,也不一定能达到如此境界。”
“才华横溢,学问深厚!哈哈!”
朱允熥嬉笑着回应:
“文章天生而成,偶然得之于妙手。”
“我向来不喜欢吟诗作词,也不擅长。”
“今日朝堂上所作,不过是迫不得已,有感而发罢了。”
“适才见到您劳作辛苦,体恤民间疾苦,这才有了这副对联。”
“若换了时间地点,恐怕难以写出这般好,甚至可能写不出来。”
“皇祖父莫要夸得太过了。”
他内心其实颇为忐忑。
毕竟全靠背诵前人之作过关,担心下次无法复刻,因此事先留了余地。
万一被捧成“诗仙”,一旦失手便会跌落神坛。
老朱再次点头夸赞:“谦逊低调,性格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