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那些北狄人老实之后,南枝将这些人打散,分批次安排到他之前规划好的位置。
负责押送人的是身为伴读副将的王不服,还有昭阳这两个人轮流押送,而伴读则需要回京述职,仁安帝要论功行赏,这次大胜也是对于大夏的一剂强心剂。
更别说还活捉了敌方五万人,这种壮举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北狄之前一直虎视眈眈恶心人,很少有大规模南下的时候。
大部分时候喜欢派小股部队恶心人,这也是为什么定国公必须常年镇守边郡嗯原因,因为北狄时不时会玩个偷袭。
或者在冬季缺粮之时,他们就想要大举入侵抢粮,他们没有自己农耕的想法,缺吃的就抢别人的。
也是定国公开始镇守边郡之后,将这些人打怕了,才少有大股部队南下抢掠的情况。
不过之前并没有这么大规模活捉这么多人,之前也没人想过可以将这些人抓起来当苦力。
之前几任皇帝也不像南枝一样,拥有后世更加成熟的眼界,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想要劳命伤财。
毕竟不管是修路,还是其他相关基建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一如当初的长城,就是为了修建起来抵御外族,长城难道作用不大吗?
不,它的作用非常大,可修建需要的人力物力并不少,最起码对于前几任皇帝而言,这些基础建设都是没有那么多人能够去完成。
这些都是大工程,操作不当就足以将整个王朝拖垮,一个有理智的皇帝都不会这么干。
他们不是不想搞,而是没有条件。
南枝和他们不同,他们在没条件的时候会选择妥协,觉得影响相对也没那么大,毕竟路况只是差,并非完全不能用。
也就是说并不影响人员流通,只是速度快慢问题,短期而言确实不算什么,可真把路修好之后,路程时间缩短,物流会更加迅速。
对于经济而言是件好事,市场流动起来,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收益,还有更大的市场。
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才不至于国库空空,这还仅仅是其中一方面,其他的好处更是说不完。
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好事,前期投入太大,财力物力人力缺一不可。
之前对于北狄,一方面是没有想过抓对方当苦力,毕竟也没有先例,再加上抓住战俘当苦力这一点之前也没人干过。
另一方面,就是北狄人着实能跑,只要发现打不过就开始四散而逃,再往上是草原,气候也不太好,他们根本没办法追。
况且敌方四散而逃太过分散,想追也找不到一个确切方向,花那个大功夫去追人也不划算。
因此少有一次性抓这么多人的时候,伴读这次能做到,说起来还有一部分功劳属于南枝。
南枝根据系统抽到的奖励,以及他对上辈子的某些战役为案例,整理出一套兵书。
虽然有些内容说不清来路,但整理出来的兵法确实是大成之作。
只不过流传到后世时因为保存不当,内容并不完整,因此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误会南枝是个军事天才,还会写兵书。
后来才发现他仅仅只是个整理者,又因为年代久远,南枝具体整理的哪些兵书又不可考不可考,于是又给后世留下一个大疑案。
不过那些身后事都与南枝无关,他只是在做他想做的事。
伴读离开时,南枝能够淡定将人送离,对方要去对付北狄的时候,一段时间不能联系,他也只是有些怅然若失,快速恢复状态。
如今人终于要回来了,小皇子却感受到迟来的紧张,并且满怀期待重逢。
或许是知道每一次的离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重逢,离别时他没有伤感,重逢时满含期待。
如果说南枝对于伴读的归来十分期待,那么帝后对于这位大功臣就没有那么好的脸色。
只不过这次顾清晏是凯旋而归,他们在明面上没办法刁难这人,只能私下再想办法考验。
反正放过对方是不可能放过的,对方可是直接拱了他们家水灵灵的小白菜,从帝后的身份而言,伴读所立之功对于大夏而言确实无话可说。
他们也确实应该好好嘉奖鼓励,可是以父母的身份而言,别说是夸奖,不直接对顾清晏动手都算是他们涵养好。
不过考虑到人是南枝自己选择,而不是被强迫,又明确像他们表达只有这个人才可以的意愿。
身为父母再怎么不满对方,也不能真正去当那个伤害自己孩子的人,考验伴读是否靠谱可以,但真要将两个人拆散……
犹豫过后还是摇摇头,两个孩子在一起不容易,如果伴读的表现足以让他们满意的话,他们也会为两个孩子献上祝福。
毕竟顾清晏没有一个靠谱的长辈,顾家那边,他们肯定是得不到祝福了,那么他们这边一定不能出问题。
最起码也要让他们得到长辈的祝福,这就是帝后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