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他这样的一个人才,也有他的缺点。
“严阁老,张次辅在推行改革,能者上,庸者下。朕也是要查一查贪官污吏,一旦朕开了这个口,你知道会有多少人像蚊子一样闻了血往严小阁老身上扑吧?”朱福宁不相信严嵩不担心严世蕃。
担心,再把人放在这高位上,接下来会怎麽样,这,可就说不准了。
严嵩听着朱福宁这等同于掏心窝子的话,与朱福宁作一揖道:“老臣谢陛下。”
“朕说过,前事不究。阁老用人之高明,瞧胡宗宪便可知。朕只盼以後严阁老能继续用心,辅佐朕治理大明江山,朕,定不会寒了天下功臣的心。”朱福宁也是掏心掏肺的说了实在话,就等着严嵩有所表示。
严嵩看向透着兴奋的严世蕃,自知儿子的心思早飞出去了。
大明朝,朱福宁一上台就让张居正推行改革,把之前朱福宁已经布置好的一切在全国扩散。
现在是分田,接下来就如朱福宁说的那样,该考虑所谓简吏,换官了。
严世蕃继续留下来,一定会成为别人的目标,到时候,严嵩也不得不承认,朱福宁纵有保人之心,也未必真能再保住他这个人。
“一切都听陛下安排。”只要朱福宁不是想把严世蕃推出去送死,何妨让严世蕃出去多做些事,为自己多攒些底气。来日也不再需要严嵩作为靠山。
得,严嵩同意,严世蕃愿意,张居正还有什麽好说的。
朱福宁把人弄出去,何尝不是在为张居正做准备。张居正那一条鞭法的改革,别人不知道,内阁那儿,朱福宁那儿,早就有了。
以前朱福宁就想,张居正该有什麽样的准备,後来朱福宁知道了,这一位的准备多着。
朱福宁在前面杀人,他在後头踩着那些尸体和血,一步一步的将田地分出去,也在不断的提拔可用之人。
张居正眼下的权势可是不小的。
朱福宁这样一跟严家父子达成共识,严世蕃南下,或往朝鲜走一趟的事便定下。
“太岳留下。”诸事议毕,一衆内阁大臣退下,朱福宁将张居正留下。
张居正神色如常,一衆臣子也没有什麽异样,毕竟朱福宁与张居正没少单独议事。
虽说内阁以严嵩为首辅,可是在改革变法一事中,以张居正为主。而朱福宁信任张居正。
人都走完了,朱福宁从上座走下,“自来变法者都没有几个有好下场,太岳做好准备了吗?没想过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
乍一听朱福宁的询问,张居正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可是,怎麽会错。
“陛下为何有此一问?”张居正确定自己没有听错後,也好奇于朱福宁为何突然问出这样一个问题。
朱福宁耸耸肩道:“好奇而已。太岳精读史书,自明白你如今得罪那麽多人,来日的你,一定会遭受何等的攻击。”
“陛下何尝不是。但不知陛下为何也明知得罪许多士绅,将来为他们所攻击,还有可能因此遗臭万年。”张居正平静无波的回应,很多事情如果不是有朱福宁的帮忙,事情没有那麽容易。
但是,朱福宁所遭受的非议,甚至将来会怎麽让後世人指点,未可知。
“生前痛快了,身後之事有何值得在意的。为君为臣,总要对得起百姓。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士绅欺上瞒下,糊弄百姓,以至民不聊生而不管。不过,太岳竟然站在朕这一边,还是让朕很诧异的。”朱福宁和张居正之间,并没有开诚布公谈过。正因如此,张居正在朱福宁逼宫的时候表示站在她这一边,如何不让她诧异。
张居正看向朱福宁道:“陛下逼宫,臣也诧异。”
没错,张居正想过无数的可能,或许在将来,朱福宁会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绝对想不到,朱福宁会逼宫,而且还是为了戚继光而逼宫。
戚继光是个人才,不可多得的人才,张居正比谁都要清楚。本以为这一回戚继光未必能保得住,嘉靖出手要戚继光的命,事情自不好办,谁承想朱福宁会为了一个戚继光逼宫。
一个公主为了一个将军不受不白之冤而逼宫,谁听了会相信,又可以相信。
然而在大明朝,有了一个朱福宁。
大明的天子,杀忠臣如于谦,视百姓为奴仆,多少忠臣良将死于权斗之中,点点滴滴,数都数不清。
朱福宁因为戚继光遭受的不白之冤而愤怒,逼宫继位,对他们这些臣子来说更是极大的冲击,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都不禁生出怀疑,这是不是一场梦。
“不正之风,自然是要杀上一杀的。皇帝有错,也应该要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