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不是要起反作用?]
宋,熙宁四年(1071)。
王安石叹了口气,这本《三经新义》现在一个字都没有,但王安石就是知道这三本书是他主持编写的,因为实在太合他心意了。但正如天幕所言,怕是会引起学子们的怨气,可是又能如何呢?如果朝中反对变法的人太多,他只能选择引进新鲜血液,不只为了能让变法继续进行下去,还为了……如果变法被打断,朝中还能留下火种,他被贬甚至死後,如果官家支持,还能重啓变法。
【新教材新在哪里呢?它新在对三部儒经做了新的解释,打破了以训诂传注为主的形式。那麽为什麽要编新教材呢?当然是因为王安石要变法啦,这本新教材就是王安石托古改制的变法理论依据,我们都知道教材有多重要,耳濡目染肯定会受到影响,出于考试的需要也必须学,所以《三经新义》成为官方指定课本後,变法的思想很容易影响到新一代学子们。[1]】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李斯挑了挑眉,不得不说,这着实是个好主意:编教材,让思想融汇其中,但凡考试都要学。尽管他已经在做了,但最近太忙,进度很慢,听天幕明说,还是很欢喜的。
【我们都学过王安石变法,他的那些富国强兵的举措看起来很不错对吧?触动了大官僚丶大贵族丶大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是一方面,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是一方面,宋神中的不坚定是一方面,变法内部的矛盾又是一方面,王安石变法终究失败了,各种内因外因,他的失败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已经注定。[1]】
[害,一堆拖後腿的]
[大怂嘛,肯定一堆怂怂啊]
[主要是皇帝也不行,就没有一个扛大梁的]
[宋神宗已经很不错了,仁宗那才叫柔弱可欺]
[当皇帝就得强硬一点儿,不然大臣都骑头上去了]
[文人有没有军权造不了反的,不就名声差点嘛,大怂都快亡了]
[还早还早,不还有个南宋吗?]
宋,开宝三年(970)。
赵匡胤脸很黑,等天幕结束他就去揍赵光义一顿,本身垃圾,後代更垃圾!他要气炸了。
宋,庆历三年(1043)。
赵祯脸更黑,他怎麽就柔弱可欺了?他只是善于倾听建议。
宋,熙宁四年(1071)。
赵顼脸是最黑的,天幕根本不考虑现实情况,他是支持变法的,不然王介甫还不知道在哪儿待着呢,天幕说的也太难听了,朝政不是儿戏!
王安石叹了口气,果然失败了……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这句话铿锵有力,读来就令人感到热血沸腾。遥想当年,王安石顶着谩骂希望用浑身热血为大宋点燃一片星光,但历史就是充斥着无数意难平,宋朝沿着那条道路向注定的未来走去。历史上永远不缺这样赤诚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史笔如刀,他们是最浓墨重彩的那一笔。】
[呜呜呜呜呜呜我要哭了]
[好有文采啊作文素材]
[我高考要是能写成这样估计能多得几分]
[议论文不看文采吧?]
[怎麽不看了?好多大佬就是能写的又美又有条理]
[有窍门儿的,就层层递进,个人社会国家,每个开头单独拎出来合一块儿是排比句,比较好拿分儿]
[我那时候作文总跑题,三十和五十忽上忽下的]
[全国卷吗?作文满分六十能得五十,很棒了]
[关键是跑题呀!]
[太煽情了,我可喜欢王安石了,可惜了]
宋,熙宁四年(1071)。
王安石忍不住摸了摸老脸,被後世的小娘子这麽夸,他有些害羞了。
王安石肉眼可见地轻松起来,天幕的力量可不小,全天下都能看到,反正朝堂中的反对之声很长一段时间都大不了了,至于背地里怎麽阻挠,但还是得想想办法,光指望着天幕可不行。当然,如果天幕能够详细讲一讲他的变法之事就好了。
【好了,不煽情了,我们来说一说宋朝的书院吧。刚刚说唐朝的时候主要是官学,宋朝就主要说私学了。私学的兴起和官学的凋零息息相关,唐末和五代有些私学借鉴佛道寺院形式,发展成书院,取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比如我们熟知的四大书院,起源最早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白鹿洞丶岳麓丶应天丶嵩阳这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非常出名,最早建造于南唐的时候,在南宋的时候,朱熹主持重修白鹿洞书院,并请皇帝赐书,才名声大振;岳麓书院在开宝年间由潭州太守朱洞所修建,南宋张村丶朱熹曾经在这里讲学;应天书院,我一直以为是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那块儿,结果它居然在河南商丘,在宋真宗时期由曹诚所建,课本上的名人晏殊在应天府当官的时候请另一位课本上的名人范仲淹在这里当老师;嵩阳书院想不起来有什麽好说的,就不说了,我在这里说一说爱开学校的范仲淹。[1]】
宋,开宝三年(970)。
赵匡胤满意点头,他们大宋就是如此文气昌盛。
现在的朱洞还不是潭州太守,赵匡胤也没有想着提前提拔他。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曹成还没有修建应天书院,但他很开心,天幕提到了他,名声已经有了,书院迟早会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