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边疆政策·元明清
【老祖宗说的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和宋朝鼎立的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没有成功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反而是最後崛起的蒙古部族一统中原,建立起了比唐朝还要广阔的王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叫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下!]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也很恰当。]
元,至元十六年(1279)。
忽必烈骄傲地哈哈大笑,“我大元就是比他们强!”
【元朝的边疆政策我好像在上次说行省制的时候说过了,简单过一遍吧,东北地区的辽阳行省丶岭北地区的岭北行省丶西藏地区的宣政院丶帝师与宣慰司丶台湾的澎湖巡检司。把元朝这部分背会了,选项里的两个答案就自动排除掉了。】
[get!]
[还是要背啊。]
[好烦,就不能不背书吗?]
[啧。]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闭目小憩,听着东方辰说话全当做休息。大秦离东方辰所在的时代太远,她说的这些大秦短时间内根本用不到。
嬴政幻想着未来的世界,能造出类似天幕样的法宝的未来会不会比仙境还要美?他想去看看。
汉,元光六年(前129)。
刘彻也感到些许无聊,他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仲卿怎麽还没来?”
刘彻倒不是对话题不感兴趣,等他收复匈奴丶百越丶西域,就能将後世朝代用得好的政策制度搬过来修改一番投入使用。
【元朝之後就是明朝,还记得非常懂分权的朱元璋吗?分权有一个缺点就是行政效率低下,明朝中後期有一个新形成的制度叫做督抚制度,主要就是出于边镇集中力量抵挡外族入侵的需要。督抚就是总督和巡抚,一定要记住这时候它们还不是固定官职,只是一种差遣。当然啦,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重点不落在督抚制度上,而在于对蒙古丶东北丶西藏和西南的管理上。】
[呵呵,东南沿海还不要啦?]
[不重视海洋,让後人吃了多少苦头?]
[海洋那麽大的地方呢!]
[小辰学的时候就不生气吗,想想就爆炸。]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想不通啊,海洋面积再大,没办法种田有什麽用?当然打渔也可以,但时不时来个倭寇骚扰,多令人烦心啊!
【嗯,没生气,学习太枯燥,要背的东西太多,根本没想那麽多,复盘的时候才觉得明朝有点不争气。但它不争气我们能怎麽办呢?咱们国家争气就行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海捉鼈,为我国骄傲!】
[哈哈哈我也骄傲!]
[想去造潜艇,可惜分数差那麽一点]
[不能生气,气坏身体无人替]
【言归正传,接着来谈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首先是蒙古地区的蒙古三部和九边重镇。汉朝有匈奴,唐朝有突厥,明朝北方也生活着那麽一群人,这群人就是由蒙古分裂成的鞑靼丶瓦剌丶兀良哈三部。】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瓦剌留学生了]
[这是叫门天子的排面。]
[真的想不通,怎麽会有这麽能的皇帝呢?]
[是不是少打了一个灬?]
[熊熊做错了什麽?请不要让他和熊熊相提并论。]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更烦了,老四的重孙子,气死个人,大明出了这麽个人物,他在列祖列中间。
【这三部最听话的是兀良哈,在洪武时期就归附明朝,朱元璋设置了朵颜丶福馀丶泰宁三卫,属于大宁都司,首领就是指挥使。後来三卫在靖难之役立功,他们的首领被封了都督佥事等职位,永乐年间又改属奴儿干都司。鞑靼和瓦剌相较而言就不是那麽和平了,永乐年间他们不断兴兵南侵,明成祖先後五次率兵亲政,将他们打败後,封鞑靼首领阿鲁台为和宁王丶瓦剌首领脱欢为顺宁王。当然,打服了还不够,还要好好巩固边防,就是明朝在不同时期在辽东山海关到肃州嘉峪关一线修缮了长城,并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被称为九边重镇。】
[qian?一直以为那个字念jian来着。]
[朵颜三卫,很出名的。]
[老朱起的名字还怪有水平,这三卫名字都好好听。]
[对,比兀良哈这个音译名好听多了。]
[Judy给鞑靼和瓦剌首领的封号起的也挺好听的。]
[怎麽说呢?emmmm,这让我想起来雪乡二圣。]
[什麽?]
[昏德公和重昏公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