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布丁阅读>古人看我做历史考研真题免费 > 第10章 地方监察制度明(第2页)

第10章 地方监察制度明(第2页)

宋,嘉佑元年(1056)。

包拯皱眉思索,大宋在未来似乎已经成了弱的代名词,作为大宋人,他很想有凭有据地反驳天幕大宋很好,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麽差,但没有找到沟通的途径,只能一遍一遍的思索大宋的求变之路。庆历新政失败,当时新政改革的负责人纷纷被排斥出朝廷,可见保守党势力重大。穷则思变,被天幕说多了,包拯莫名多了一种紧迫感,大宋要变强!

【就刚刚说的布政使司丶提刑按察使司丶都司,合称“三司”。都司是都指挥使司的简称。这名字起的又臭又长,就不能通俗一些?不仅得记名字,还得记简称,烦死了。】东方辰难得抱怨了一句。

[真的很烦]

[佩服你们这些学历史的]

[感觉都是那些文人搞出的事]

[三司会审?]

[不是吧?应该不是这三司吧?]

[肯定不是啊。]

唐,贞观十年(636)。

李世民有些骄傲,他们大唐的文人才不像那大怂一样呢。无论是官员名称还是行政区划名称,都非常简单易懂,不罗里吧嗦让人望而生畏。

【三司会审当然不是这三司啦,我们待会儿会讲到。我们先把这三司搞完——有点儿饶舌啊——三司在省里是平行的,分权鼎立,看看,我们很早就搞三权分立了,嗯,布政使有两个,分管民政和财政,四权分立。三司只同中央有关部门发生联系,这个就是一个简单的连线游戏。布政司与六部和都察院;按察司与刑部和都察院;都司听命于兵部及府,和我们现在很像啊。宋朝好像有个职位名字叫三司使,是中央财计的最高负责人。那三司是度支司丶盐铁转运司丶户部司,都是国家的财政部门。三权分立,不不不,严谨些,三司分权鼎立的优缺点有哪些?】

[真的很像诶]

[这不就是那啥啥议会的雏形吗?]

[小辰真严谨]

[呱唧呱唧]

[海底小纵队?]

[草,早就忘了。]

[优点是以防止地方权力过大,缺点是行政效率低下。]

唐,贞观十年(636)。

李世民觉得他们大唐的三省也算是三权分立,只不过是程序上的分立,不像明代是职责上的分立。

李世民稍稍一琢磨,就琢磨出来按职责分立的好处,不过天幕说的简略,感觉轻飘飘的虚浮,李世民只是略微在脑中过了一下,没想着付诸实践。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不理解,三权分立多好啊,怎麽就造成效率低下了?肯定是他们偷懒,懒驴上磨屎尿多,但凡他们努力一点,工作效率怎麽会低呢?

明,永乐十四年(1418)。

朱棣觉得天幕说的太对了,效率低下,用词相当精准,他早想稍微动一动这块儿了,但他老爹设计的挺好的,一改就失去了原有的相互制衡的作用,朱棣觉得他还应付得来,也就暂时搁置在一旁了。

【哇!好棒!我看到有宝贝答出来了。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为了解决由于明初设置三司之後分权过度而造成事无统属丶运转不灵的问题,明中期以後在三司之上设立巡抚。同时,在边镇出于集中边镇力量抵挡外族人侵的需要,在巡抚之上又设立总督,形成了明朝的督抚制度,但是这些总督丶巡抚并不是官名,只是一种差遣。但到了清朝,总督丶巡抚都成了官名哦。】

[不知道为什麽,我觉得巡抚和总督两个官可有那种王霸之气的感觉了。]

[那肯定有啊,地方大员,都是朝廷重臣。]

[而且还有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巡抚和总督比他们官儿都高,不知道一年能捞多少。]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打出一个问号,三权分立就是为了搞制衡,在三司上面设个巡抚可真是个大聪明,哪个龟孙儿干的?

明,永乐十四年(1418)。

朱棣和他亲爹的思路一模一样,他会想想不到设立一个官职统领三司的办法吗?那还不是因为舍不得三司的制衡效果才不设的吗?所以後面几代三司效率得低下成什麽样子才必须有个巡抚呢?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玄烨微微颔首,汉人的朝廷体系已经相当成熟了,他们只要在上面进行些许修改填补就可以让朝廷顺利运转起来。

【梳理完行政机构,就可以看监察制度啦。刚刚说到布政司丶按察司都与都察院有联系,这个都察院就是中央的监察机关啦。其实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名字也是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和都察院有关的也有一个三司,都察院丶刑部和大理寺,这三司共同审理官司才叫做三司会审。只有遇到大狱要犯才能达成三司会审的条件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