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大的边关映入眼帘,忽然有百姓痛哭失声。激动的哭声有极强的感染力,很快,哭声连绵起伏。
左大将军心肠再硬,此时也不忍心呵斥恸哭的百姓们。他下令军队原地修整,并派人去扣关。
不到半个时辰,城门便打开。
一个满脸胡须的武将领着亲兵策马相迎。
正是边军主将范大将军。
自朝廷大军出边关进了草原,到今日已有两个多月。这段时日里,范大将军一直派人密切留意草原里的动静。三日前就领兵来边关等候,终于等到了大军归来。还等来了十数万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百姓。
左大将军没功夫闲话,张口便道:“大军需要休息整顿,这么多百姓也要安置。”
“请边军大营先拿出粮食来,让百姓们吃几日饱饭。”
这一路行军,既要提防戒备柔然蛮子突袭,又要保证行军速度,根本无暇也顾不上百姓饱饿。事实上,最后几日,军粮已经大大不足,骑兵们都只能吃个半饱。这才保证了大部分百姓有口粮。
范大将军不说二话,立刻便应了。
十几万百姓一拨接着一拨进了城门。直至最后一个百姓也进城了,左大将军才令大军入边关。
高大坚固的城门关上的那一刻,左大将军长长松了一口气。
刘恒昌一直提着的心,也慢慢落回原位。
这几个月来,大战没有,小仗却没停过。兼之精神紧绷,就没好好休息过。今晚,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第829章番外之归梁(二)
边军里还有两个月的军粮。
范大将军毫无保留,将军粮全部拿了出来,令伙房熬粥做馒头。粥是浓稠的,筷子立进去不倒。杂面馒头暄软热腾,量大管饱。
忙到半夜,远道回来的大梁百姓们才吃上饱饭。
不知是谁,又哭了起来:“呜呜,真没想到,我们还有活着回来的一日……嗝!”
一边打饱嗝,一边大哭。
“我们的家都被毁了,以后还能去哪儿。”这是从彭城出来的百姓,一家子妻儿老少都被杀光了,只剩他一个。精壮的汉子,在草原里做了几年奴隶,如今瘦如枯柴,泪流满面的模样,令人心酸。
一片哭声中,响起一个坚定的声音:“皇上派人来救我们,就不会不管我们。大家伙儿都放心,我们这么多苦难都熬过来了,以后一定能熬到好日子。”
是啊!最大的苦难都过去了。
不管如何,能回大梁,就已是最大的幸运。
百姓们抹了眼泪,又笑了起来。
百姓们裹着边军发下来的薄毯子,依偎在火堆边,怀着释然和对未来的憧憬睡去。
范大将军愁得根本睡不着。
这么多张嘴,只靠边军里的粮食,最多撑半个月。朝廷每两个月送一回军粮来。他倒是写奏折送去朝廷了,可这一来一回得不少时间。万一粮食送的不及时,百姓和将士们都得饿肚子。到时候可是要出大乱子了。
隔日一早,范大将军顶着一双青黑的眼,去见左大将军。
刘恒昌等人也在。
左大将军索性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怎么安顿百姓,得等女帝陛下的旨意。武将只管领兵打仗,民生治理他们根本不懂。眼下最急切的,就是军粮不足。
刘恒昌张口道:“两位大将军稍安勿躁。皇上圣明,定然早有准备。说不定,军粮已经在运来途中,要不了几日就到边关了。”
果然还是刘恒昌最了解女帝陛下。
五日后,送粮的车队蜿蜒不绝地来了。
送军粮的不是旁人,正是汤有银的父亲汤显忠。
如今的汤五太爷,是北地第一粮商。背靠着南阳王府,靠山是大梁女帝,汤氏粮铺已经开遍北地各郡县。
汤五太爷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却精神奕奕,见了左大将军和范大将军这等大人物,竟也不露怯。从容拱手道:“皇上在两个月前就令人送信到汤家,准备大军和百姓的粮食。”
“草民将粮铺里所有能动的粮食都调过来了。这是第一批,一共十万石。还有三十万石粮食,几日内陆续就能到。”
“此外,还有车队送粮种来。百姓们安顿下来,就能开垦荒田,种上玉米红薯。最多半年,就能自给自足了。”
左大将军范大将军喜形于色,对女帝陛下的算无余策敬佩不已。
和汤五太爷一同前来的,还有一个干瘪黑瘦的丑陋男子。
这个丑陋不堪如黑老鼠一般的男子,叫蔡叶,是南阳郡郦县的蔡县令。
刘恒昌见了蔡县令,立刻舒展眉头笑了起来:“我早该想到,皇上会派你来。”
十几万做过柔然奴隶的可怜百姓,需要慢慢安顿,要安居乐业。必须得派一个精明能干且以民为先的亲民官来。还有谁比蔡县令更合适?
女帝陛下一道圣旨,蔡县令从七品县令,一跃成了郡守。这十几万从草原回来的百姓,以后都归蔡郡守来管。
蔡郡守升了官,还是那副谦逊低调的模样,呵呵笑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我只担心能耐平平,不堪重任,辜负了皇上的信赖。”
左大将军笑着接了话茬:“蔡郡守的赫赫大名,大梁朝堂无人不知。皇上既让你来,便是信得过你。蔡郡守不必自谦,缺人手了,只管张口。”